制衣厂最显著陋习分析

更新于 2017-06-20 17:37 806人阅读 0人回复

楼主: 管理员
官方人员

楼主 2017-06-20 17:37

制造业向来追求精益求精,讲究的是稳定、可靠,可是,中国文化中的“差不多”主义,并不适合制造业的土壤。有企业家说:“什么叫做不简单?能够将简单的事情每天都做好,就是不简单。”很多人往往做到“差不多”就止步不前了。

小编觉得,将简单的工作做好、做到极致,才是一个人职业精神的完美体现。而制造业恰恰缺乏的就是这种职业精神。这可能与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对于中国人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企业管理中常见的“劣习”很多,普遍存在以下情况:

1随意性太强

企业内部制度形同虚设,完全没有按规定执行,内部人情化严重,面子文化盛行,没有规则意识,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2做事凭感觉

做事凭感觉的坏习惯在家族企业中表现尤其明显。特别财务、采购类的工作,只放心让亲戚朋友做,而“自己人”却又做不好,不仅起不到表率的作用,还影响了其他人的积极性。

3相互推诿

或许这种情景我们都似曾相识:企业不能按时发货,销售找生产,生产找采购,采购把责任推给财务,财务又说,销售不回款让我拿什么付……这就是制造业最为常见的“管理死环”现象。

坏习性之源: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企业有这么多的坏习性?服装微加工觉得,是因为企业缺少规则,特别是能从行为上影响员工职业行为习惯的规则。

有规则和没有规则的情况下,企业和个人的自由度,哪一个更大?理论上,有规则的情况下自由度大,因为规则里没有明文禁止的,就都是自由的。约束出效率:减少了随意性,便得到了高效率。所以建立规则首先是为了提高企业整体的运作效率。

坏习性如何改?

古印度名言说“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规则制度的好坏在于对人的改变,所以企业制定规则一定要从约束员工的职业行为开始。管理者是桥梁,首先是管理者自身的改变,这里说的改变不是学习,而是让人按照要求做事。规则最终就是实现横向管事,减少对人的依赖,减少犯错;纵向管人,只对事不对人。

作为管理者不能靠嘴巴去催,也不能靠人盯人的模式,更不能靠哥们义气,而应更多地强调对事谈事,用实际行动传递“定了就干,说了就算”的执行作风。

1用制度约束

10个人的管理靠魅力,100人的管理靠制度,10000人的管理靠文化。制度就是“铁规”,保它作为员工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员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同时又成为维护员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

有了各种规范,员工就会知道在企业里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自然而然就改掉了坏习惯,形成了好习惯;有了合理的组织架构、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员工能够更清晰自己该做什么,其上下游岗位是什么,是怎么进行工作流转和串接的;有了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清楚自己的工作成果达到了公司什么样的要求,使得既能合理评估员工工作的完成情况,更能够达到对优秀员工的正激励和对犯错员工进行负激励的作用。

2用数据说话

定了制度,如何执行?如果没有有效的执行,还是等于零。只有“用数据说话”,所说的话才更明确、更准确、更精确。用数据说话,讲求的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准则。对于企业的日常管理,可以责任到人,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的零缺陷。

数据是衡量一个人、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公司效率的最有利依据。在任何工作当中,都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在考核和工作监管方面,数据更有说服力。

用数据说话,首先,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也就是年度、季度、月度、每周、每天要完成的工作目标。只有首先明确了工作目标,才能用最后完成的数据来衡量。

其次,要严格把握工作进程。有了明确的工作目标,接下来就是如何在工作总体目标的指引下开展工作的过程了。想拿出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就必须严格把握整个工作的进程。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不断研究、不断提升。再次,要实时对工作进行监管。只有进行监管,数据才能真正起作用。

3用稽核监督

好习惯是训练出来的。怎样进行训练?一个词,那就是高频率地“反复”。制度如果是第一道保障,告诉员工该怎么做,那么稽核就是第二道保障,防止他不按照要求做。

稽核查哪里?什么地方查?查谁?什么时间查?这就是稽核过程。让稽核存在于制度、流程等企业管理运营中的每个环节,对于每项工作,建立稽查、复核机制,形成专职检查、互相检查及自我检查的系统及氛围,确保流程制度及各项管理工作持续有效的进行。

以上只是概括地讲解了服装厂存在的普遍问题,实际上,只要身在其中的员工能更切实地体会到存在的具体问题,比如从从组长,主管到厂长,从产前会议的沟通到生产过程发现问题再到出问题后的解决方式等过程中,作为服装厂一名用心工作的员工,你可以把这些点点滴滴记录下来进行思考,并将思考结果及时和领导沟通。